以教促思维 以研共成长|欢迎走进培文大讲堂
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高教师“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教师合作交流、共同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校近日开展了“学科微专题学术报告活动”,为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合作型、奉献型”的教师团队奠定基础。




报告会上,教师们从细微处着手,结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感悟和探索,列举真实事例,生动形象、深刻透彻地围绕“关于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规范和创新”、“关于课堂教学如何链接中考、高考”、“关于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认识、理解和实践”、“关于后进生转化的探究与思考”、“关于优等生的培训”、“关于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等一系列微课题的研究进行了汇报分享。
崔同肖老师
崔同肖老师《探究西江牛轭湖的形成》微课题研究
高中部地理老师崔同肖以自身教授《西江牛轭湖的形成》一课的过程为例,分享了对于课堂教学中“学位主体,教为主导”的理解和心得。崔老师认为在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发掘出自身的潜力,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把课堂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正如在《西江牛轭湖的形成》的教学过程中,会先通过“河流总是弯曲的”这一日常现象的提出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再进行大量的模拟实验,逐步引导学生从实验变化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随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出自己的假设,进而找出答案,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与总结。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要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有目的性地去探索知识,以及实践和发展各种能力。
彭宸老师
彭宸老师
《如何结合教材课后练习来落实学生的能力训练》
微课题研究
初中部生物老师彭宸以“如何结合教材课后练习来落实学生的能力训练”为题,结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为例进行了学科微课题汇报。彭老师从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说起,她提到:教材的课后习题作为书本教学编排的一部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能力性、代表性、探索性和针对性,往往蕴含着章节学习的重难点。对于老师来说可以通过教材的课后习题来把握内容的重点并做合适的拓展,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明确:掌握什么、如何掌握、从哪里掌握本章节的知识。所以如何结合教材课后练习来落实学生的能力训练十分重要。接下来,彭老师通过结合教材课后习题以及中考真题的讲解,提炼出“及时做题,巩固拓展”、“限时训练,熟悉节奏”、“精讲精练,掌握技巧”、“变式训练,加强记忆”、“适当拓展,链接考试”五个方法来结合练习来提升学生的能力训练。
欧沛玲老师
欧沛玲老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微课题研究
小学部语文老师欧沛玲用自己上的一堂公开课作为引入,生动具体地阐述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她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问对于课堂的有效开展、师生的有效互动产生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通过预设的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欧老师还通过自己日常教学中的观察和思考发现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提问类型单一、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问题细碎、逻辑结构不清、提问缺乏引导性等几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欧老师以课文内容举例,用详细的分析向大家阐明了语文课堂提问可以围绕:文题设计、中心设计、思路设计、难点设计、突破口设计、思想教育设计六个方面进行优化。

李泳钊老师《从传统数学到生活化数学》微课题研究

龙香伶老师
《小学生美术活动与美术课堂结合提升学生美术素养》
研究报告

鲜雯老师
《课堂上如何围绕教学难点来开展小组讨论活动》
微课题研究

罗亮玲老师《从“算法”走向“算理”》微课题研究

吴徐想老师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思索探讨》
微课题研究








学科微专题分享





经过评委认真地讨论最终评选出一等奖三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五名。

一等奖:崔同肖老师、欧沛玲老师、彭宸老师

二等奖:
龙香伶老师、罗亮玲老师、李泳钊老师、
吴徐想老师、鲜雯老师

三等奖:
李林旭老师、莫浩铭老师、林富婷老师、
叶雪渟老师、陆晓凤老师

王兴社校长总结发言
最后,王兴社校长对本次“学科微专题学术报告”活动进行了点评与总结。他首先对参赛老师的用心准备与优异表现给予肯定。他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多积累、多思考、多探索,不断强化教育科研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教学素养。他强调,教师应该积极投入到教研活动中,不能只做“教书匠”,要做“大先生”。应当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把课题研究做实、做细、做出成效,为我校教研事业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图片|宣传部
编辑|廖思翔
初审|宁春燕
终审|黄 涛
